更多功能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2025-05-27

258次浏览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防蚊灭蚊、环境卫生管理等。

1、病原体:

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主要通过三带喙库蚊等蚊种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将病毒注入人体,随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对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在低温环境下可长期存活。

2、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方式,猪、鸟等动物可作为病毒储存宿主。病毒在动物-蚊-人之间形成传播循环。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可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医源性途径传播。

3、临床表现:

典型病程分为初期、极期和恢复期。初期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极期出现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恢复期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4、诊断方法: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可发现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检查显示细胞数轻度增高。影像学检查可见丘脑、基底节等部位病变。需与结核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炎鉴别。

5、预防措施:

接种乙脑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防蚊措施包括使用蚊帐、驱蚊剂,消除蚊虫孳生地。流行季节避免在黄昏蚊虫活跃时段外出。高危人群可提前进行预防性接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营养和水分摄入。恢复期患者应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日常注意防蚊措施,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积水容器。出现发热、头痛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疫苗接种是预防关键,家长应按时带儿童完成免疫程序。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