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阳性通常指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结果异常,提示胃黏膜可能存在炎症、萎缩或癌变风险。胃蛋白酶原分为PGⅠ和PGⅡ,阳性结果可能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萎缩或早期胃癌等因素相关。
1、慢性胃炎:
PG阳性最常见于慢性胃炎,尤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长期炎症会导致主细胞受损,PGⅠ分泌减少而PGⅡ相对稳定,导致PGⅠ/PGⅡ比值下降。这类患者常伴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需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确诊。
2、胃黏膜萎缩:
当胃体部腺体萎缩时,分泌PGⅠ的主细胞减少,检测显示PGⅠ水平显著降低。这种情况属于癌前病变,可能伴随胃酸分泌不足、贫血等症状。建议定期胃镜监测,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
3、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导致PGⅡ分泌增加而PGⅠ/PGⅡ比值降低。根除治疗后多数患者PG水平可逐渐恢复。感染者可能出现口臭、反酸等非特异性症状,碳13呼气试验是常用诊断方法。
4、胃溃疡疾病:
胃溃疡活动期可能引起PGⅠ短暂升高,而愈合期若伴随腺体萎缩则会导致PGⅠ下降。溃疡患者典型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胃镜检查能明确溃疡部位和分期。
5、胃癌风险:
PGⅠ水平低于30μg/L且PGⅠ/PGⅡ比值<3时,需警惕早期胃癌可能。这种变化反映胃黏膜严重萎缩和肠化生,但需结合胃镜精查确诊。高风险人群包括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高盐饮食者。
发现PG阳性后应完善胃镜检查评估胃黏膜状态,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日常需避免腌制、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增加新鲜蔬果摄入。戒烟限酒,规律进食,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胃黏膜修复。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PG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异常者每1-2年复查胃镜。若伴随明显消瘦、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