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胎膜或生殖道上行侵入宫腔,导致胎儿或母体出现炎症反应的情况,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通过生殖道逆行或血行传播进入宫腔。这类感染可能导致绒毛膜羊膜炎,表现为孕妇发热、胎心增快、子宫压痛。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
2、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经胎盘垂直传播。病毒可穿透胎盘屏障造成胎儿器官发育异常,常伴胎儿生长受限、超声异常。孕期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胎膜早破:
胎膜破裂超过18小时未分娩时,阴道菌群易上行感染。孕妇出现阴道流液、宫缩疼痛,增加新生儿败血症风险。临床需评估孕周决定保胎或引产,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生殖道炎症:
阴道炎、宫颈炎未及时治疗时,病原体可突破宫颈黏液栓上行。常见症状为分泌物异味、外阴瘙痒,可能合并尿路感染。孕前应规范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等基础疾病。
5、免疫功能异常:
妊娠期生理性免疫抑制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防御功能下降。这类患者易发生反复感染,需监测血糖、补充维生素D、避免公共场所交叉感染。
预防宫内感染需从孕前开始规范产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棉质内裤。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适量进食含益生菌的酸奶。避免久坐不动,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孕妇瑜伽或散步。出现异常阴道分泌物、腹痛发热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