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可能由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瓣膜病、创伤性血管损伤、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血管成形术、截肢手术等方式治疗。
1、房颤血栓:心房颤动导致左心房内血流淤滞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远端动脉。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肢体剧痛、苍白无脉。治疗需静脉注射肝素抗凝,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预防复发,必要时行导管取栓术。
2、动脉斑块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脂质核心暴露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栓塞。典型表现为患肢皮温降低、运动障碍。需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严重者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
3、心源性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房附壁血栓脱落,或心肌梗死后心室壁血栓形成。常见下肢动脉栓塞伴感觉异常,需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长期服用达比加群酯,必要时血管旁路移植。
4、血管创伤:骨折碎片刺破血管壁或导管操作损伤动脉内膜,诱发局部血栓形成。表现为创伤部位远端脉搏消失,需紧急手术修复血管损伤,术后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
5、肿瘤压迫:腹腔肿瘤压迫髂动脉或瘤体癌栓脱落,多见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除原发病治疗外,可考虑动脉支架植入恢复血流,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但预后较差。
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锻炼。饮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多摄入深海鱼类、橄榄油、坚果等抗炎食物,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监测房颤患者心律,术后定期复查血管超声,出现肢体发凉麻木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