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年龄增长、激素水平下降、营养缺乏、缺乏运动、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钙剂: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补充钙剂有助于增加骨密度。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是常见选择,建议与维生素D同服促进吸收。日常可多食用牛奶、豆腐、芝麻等富钙食物。
2、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和骨骼矿化。普通维生素D需经肝肾活化,骨化三醇为活性形式。缺乏日照的老年人需每日补充800-1000IU,可通过鱼类、蛋黄等食物获取。
3、双膦酸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阿仑膦酸钠需晨起空腹服用,唑来膦酸每年静脉输注一次。用药期间需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避免食管刺激。
4、雌激素调节:雷洛昔芬选择性作用于骨组织,增加骨密度而不刺激乳腺子宫。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需评估心血管状况后使用。
5、降钙素:鲑鱼降钙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缓解骨痛,适用于伴有骨折的急性期。鼻喷剂型使用方便,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通常短期应用。
骨质疏松患者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避免吸烟饮酒。定期骨密度检测可评估疗效,居家需防跌倒,使用拐杖或防滑垫降低骨折风险。合并慢性疾病者需综合管理,长期用药需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