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什么叫支原体感染

2025-04-15

249次浏览

支原体感染是由支原体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能由飞沫传播、性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对症处理、免疫调节、环境隔离、并发症预防等方式干预。

1、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保持室内通风、佩戴口罩可降低感染风险,儿童及老年人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感染后表现为阵发性干咳、低热,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2、性接触传播:生殖支原体可通过性行为传播,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盆腔炎。安全性行为可有效预防,感染者需与伴侣共同治疗。临床症状包括尿痛、分泌物增多,治疗药物多选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等,疗程需足量完成。

3、免疫防御薄弱: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生支原体反复感染。加强营养摄入如蛋白质、维生素A/C,规律作息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时需进行联合药敏试验,避免耐药性产生。

4、继发感染风险:支原体感染可能继发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出现耳痛、脓涕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联合头孢类抗生素。慢性鼻炎患者可每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病原体定植。

5、慢性炎症诱发: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可能造成支原体隐匿性感染。定期进行尿常规和病原体培养检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配合温水坐浴。治疗周期较长者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支原体感染预防需注重个人卫生与适度运动平衡,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增加富含锌的牡蛎、坚果和含维生素E的菠菜、鳄梨。呼吸道感染者可饮用罗汉果茶缓解咽干,泌尿系统感染者需保持每日2000ml饮水。护理期间注意观察体温变化与症状演变,学龄儿童患者建议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