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对身体的损害可控。CT检查的辐射风险与检查部位、频率、个体敏感性相关,但现代设备已大幅降低辐射剂量,临床获益通常远大于潜在风险。
1、辐射剂量:一次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约为2-10mSv,低于可能致癌的100mSv阈值。不同部位剂量差异明显,头部CT约2mSv,腹部CT约8mSv。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需严格评估必要性。
2、短期影响:极少数人可能出现造影剂相关反应,如皮肤潮红、恶心等轻度过敏症状。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0.04%,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含碘造影剂。
3、长期风险:理论上每10000次CT检查可能增加1例癌症,但实际风险受年龄、检查频率等因素影响。美国放射学会建议遵循ALARA原则合理可行尽量低,避免非必要重复检查。
4、防护措施:铅围脖等防护器具可减少甲状腺等敏感器官受照。新型迭代重建技术能降低30-50%辐射剂量。检查时应保持静止,避免重复扫描。
5、替代方案:对儿童或需多次复查者,可考虑超声、MRI等无辐射检查。但CT在急诊、肿瘤筛查等方面仍具不可替代性,需由专业医生权衡利弊。
合理控制检查频率的前提下,CT检查的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检查后无需特殊护理,保持正常饮食即可,建议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日常可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蓝莓、绿茶,规律运动增强机体修复能力。若短期内需多次检查,应与放射科医生充分沟通防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