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可通过达卡巴嗪、替莫唑胺、伊匹木单抗等药物治疗。黑色素瘤通常由紫外线暴露、基因突变、免疫抑制、痣细胞异常增生、家族遗传等因素引起。
1、化疗药物:
达卡巴嗪是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常用化疗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抑制肿瘤生长。替莫唑胺作为口服烷化剂,能穿透血脑屏障控制脑转移病灶。这两种药物常与靶向治疗联用,需监测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伊匹木单抗通过阻断CTLA-4受体激活T细胞抗肿瘤反应,适用于晚期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等PD-1抑制剂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3、靶向治疗药物:
维莫非尼针对BRAFV600E突变患者,抑制异常信号通路传导。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联用可延缓耐药性出现,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肝功能。这类药物可能引发发热、关节痛等副作用。
4、辅助治疗药物:
干扰素α-2b作为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需皮下注射给药。白介素-2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但可能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肺功能。
5、新型联合疗法:
双免疫疗法组合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较单药疗效提升,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增加。靶向联合免疫方案如BRAF抑制剂与PD-1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个体化选择。
黑色素瘤患者日常需严格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诱发新病灶。饮食宜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深海鱼和抗氧化物质丰富的蓝莓,限制加工肉类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或快走,术后患者可进行淋巴水肿预防性按摩。治疗期间每3个月复查皮肤镜、CT及肿瘤标志物,出现新发色素沉着或原有痣形态改变时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