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药该喝多少水,很多人都不清楚,稀里糊涂就把药给“对付”了,现实生活中,我听过很多版本。
版本1:拿到一把药,无需沾用一滴水,直接脖子一仰,干咽了—酷!偷偷地笑一下,您这么吃药,“药”同意了吗?(ps:这是非常危险的!)
版本2:无论什么药,拿起一大杯水,咕噜咕噜就下去了,除了药喝下去之外,杯子也见底了!(ps:药效还在吗?)
版本3:有的人,很细心,拿着药品说明书,对着上面的蝇头小字苦苦寻觅,也没弄明白吃这个药,到底该喝多少水.....
版本4:还有的宝妈,喂孩子吃药伤透了脑筋,药太苦,难以下咽,该怎么办?于是脑洞大开,将药混在果汁里给孩子喝,这也行?!
版本N......
药品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形状越来越多,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8个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于吃药时该喝多少水,很多人始终不明白,今天小编就专门给大家解答这个疑惑。
水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少,喝对了才灵!
不是所有药,都要多喝水
1.刚喝完糖浆别喝水
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等糖浆,服用后会附着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吃完药马上喝水,会把咽部药物有效成分冲掉,影响药效。
建议:服完止咳糖浆5分钟内不要喝水,想喝水要等到服药半小时后。
2.吃胃黏膜保护剂少喝水
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药物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需要覆盖在其表面起效。吃完药就大量喝水,会冲走药物,影响药效。
建议:服药时只需少量水(50毫升)送服,服药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
4类药需要多喝水
多喝水不仅能防止发热、腹泻导致脱水,还能促进药效,避免药物损伤身体。
祛痰药
祛痰药能破坏痰液中的黏性成分,将黏稠的痰液溶解成流动的痰液,以便咳出。服药的同时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给祛痰药帮忙。
退烧药
发烧时,身体本身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而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退烧药,主要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加速排汗来降低体温。吃退烧药期间多喝水补充液体,能预防脱水的发生。
磺胺类药
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尤其在酸性环境里容易析出结晶,在肾脏或输尿管中形成结石。不过,服药期间多喝水就能预防结石的发生。
排尿酸药
痛风患者吃别嘌呤醇、丙磺舒等药物时,也应该多喝水,增加尿量多排尿酸,并预防尿路结石。
其他药,根据剂型决定喝水量
多数情况下,服药时用温水或凉白开即可,不宜用太热(不超过50℃)的水。
少喝水
即用50毫升左右水送服药物,且半小时内不宜再饮水。
多喝水
指服药期间,一天喝2000~2500毫升水。
除了喝水量有特殊要求的药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药物的剂型来决定喝多少水。
冲剂:150毫升
服冲剂时,每次用150毫升水冲服,例如感冒清热颗粒。
需要注意的是,蒙脱石散只需50毫升水冲服。
药片:150~200毫升
大部分片剂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如果饮水量太少,药物仅靠少量胃液很难完全崩解,还可能由于局部药物浓度太高,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或溃疡。
胶囊:至少300毫升
胶囊遇水会变软、变黏,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为保证药物被送达胃部而避免食道损伤,服胶囊时,饮水量不应少于300毫升。
避免胶囊卡喉,不妨吃药前先喝少量温水润润食道,服胶囊后再连续喝一杯水。
果汁也能服药?
用果汁服药,酸酸甜甜,又能补充维生素,一举两得!
然而,脑洞开得好,现实并不好!用果汁服药,味道很好,但药效没了!
事实上,果汁送药,影响药效又伤胃。果汁含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近50种药物会与果汁发生反应。
果汁中的酸性物质会导致一些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吸收,影响药效。
如红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糖衣片,在酸性环境中,糖衣的溶解会加速,使药物没有进入小肠前就失去了作用,甚至会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有害物质。
酸性果汁会改变胃肠道pH值(酸碱度),有些“怕酸”药物的副作用会增强,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如吲哚美辛、安乃近、阿司匹林等,在酸性环境中会刺激胃黏膜,重者可能造成胃黏膜出血。
3个名词解释,您要懂!
一日三次
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
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如果您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饭后服用
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同样,如果您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