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需重点关注产前检查、孕期营养、心理调适、分娩准备及产后护理五个方面。
1、产前检查:
规范产检是围产期健康管理的核心。孕妇需按时完成NT检查、大排畸超声、糖耐量试验等关键项目,监测胎儿发育及妊娠并发症。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异常情况可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及时干预能降低母婴风险。建议建档后每4周检查一次,孕晚期缩短至每周1次。
2、孕期营养:
每日需额外摄入300大卡热量,重点补充叶酸、铁、钙及DHA。叶酸缺乏可能引发神经管畸形,建议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每日补充400微克;铁元素每日需求达27毫克,可预防贫血;钙摄入不足可能影响胎儿骨骼发育。饮食应包含深色蔬菜、瘦肉、乳制品及海鱼。
3、心理调适:
约15%孕妇会出现产前焦虑或抑郁,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可通过正念冥想、孕妇瑜伽缓解压力,配偶参与家庭活动能提升支持感。严重情绪障碍需心理科干预,避免影响产程进展及产后亲子关系建立。
4、分娩准备:
孕36周起需准备待产包,包含产妇护理垫、新生儿衣物等物品。学习拉玛泽呼吸法有助于减轻宫缩疼痛,了解无痛分娩、剖宫产指征等医疗选择。提前规划分娩医院路线,出现规律宫缩5分钟1次或破水应立即就医。
5、产后护理:
顺产产妇需观察恶露量及会阴伤口,剖宫产者注意腹部切口护理。产后6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恢复。母乳喂养每日需增加500大卡热量摄入,哺乳姿势不当可能引发乳腺炎。
围产期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1小时。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操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避免接触烟酒、生食及电离辐射,注意保暖防感冒。产后42天需完成妇科复查,评估子宫复旧及盆底功能,新生儿应按时完成疫苗接种和生长发育监测。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胎动异常等危急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