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可能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按摩子宫、药物治疗、手术止血、输血治疗、子宫动脉栓塞等方式治疗。
1、子宫收缩乏力:分娩后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减弱,无法有效压迫血管止血。可能与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阴道流血量多、子宫轮廓不清等症状。可通过双手按摩子宫底刺激收缩,热敷下腹部促进血液循环。
2、胎盘因素:胎盘残留、胎盘植入或胎盘早剥导致剥离面持续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前置胎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大量出血、胎盘娩出不完整等症状。需行超声检查确认残留组织,必要时实施清宫术或胎盘剥离术。
3、产道损伤:宫颈裂伤、阴道壁撕裂或会阴切口延伸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可能与急产、胎儿过大、器械助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鲜红色出血、局部血肿形成等症状。需立即缝合修补损伤部位,严重者需行阴部动脉结扎术。
4、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血液病或羊水栓塞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与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注射点渗血等症状。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同时治疗原发病。
5、子宫内翻:子宫底部向宫腔内凹陷导致血管扭曲出血。可能与脐带牵拉、宫底按压不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腹痛、休克等症状。需立即手法复位或行经腹子宫复位术,配合使用缩宫素类药物。
产后24小时内需密切监测出血量及生命体征,每2小时按压宫底观察收缩情况。饮食宜选择高铁高蛋白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红枣,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恶露排出,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出血量超过500ml或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输血支持治疗。保持会阴清洁干燥,使用碘伏消毒液每日冲洗两次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