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需根据出血原因和严重程度选择止血方法,内镜下止血是首选方案。
1、内镜下止血:
对于活动性出血或可见血管残端的病灶,内镜下治疗具有精准高效的优势。常用方式包括钛夹夹闭、氩离子凝固术、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等。钛夹能机械性闭合出血血管,适用于直径2mm以下的血管破裂;氩离子凝固术通过热效应使组织凝固,适合弥漫性渗血;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可收缩血管,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内镜治疗创伤小且能明确出血部位,术后需禁食24小时观察有无再出血。
2、血管介入治疗:
当内镜无法到达出血部位或止血失败时,血管造影栓塞是重要选择。通过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注入造影剂定位出血点后,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责任血管。该方法对血管畸形、肿瘤性出血效果显著,但存在肠缺血风险,术后需监测腹痛及肠鸣音变化。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介入治疗可快速控制出血。
3、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或出血量每小时超过500ml时需外科干预。根据病变性质可选择肠段切除术、血管结扎术或憩室修补术,术中配合快速病理检查以明确切除范围。恶性肿瘤引起的出血需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能需辅助化疗。急诊手术死亡率较高,术前应尽量稳定血压并备足红细胞。
止血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避免粗纤维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建议食用山药粥、藕粉等保护肠黏膜的食物,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出血停止两周后可开始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三个月内禁止负重劳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便潜血,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需调整用药方案。出现头晕、冷汗等再出血征兆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