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不手术时,首选药物溶栓治疗配合抗凝治疗。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阿替普酶可溶解血栓,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能预防新血栓形成。
1、药物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急性动脉栓塞非手术的核心措施。尿激酶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溶解,阿替普酶作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特异性作用于血栓。治疗需在发病6小时内启动,通过静脉给药持续监测凝血功能。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尤其注意颅内、消化道等部位出血症状。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贯穿全程,普通肝素需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正常值1.5-2.5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更稳定。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需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至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作用直接,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3、改善微循环:
前列腺素E1制剂通过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需持续静脉泵入2-4周。己酮可可碱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中药制剂如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抗血小板和扩血管双重作用,可辅助改善缺血症状。
非手术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患肢避免受压和冷热刺激。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差,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变化。饮食宜低脂高纤维,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适量补充维生素K含量稳定的深绿色蔬菜。症状稳定后逐步进行踝泵运动,每分钟15-20次,每日3组促进静脉回流。心理疏导需重点关注患者对肢体功能预后的焦虑,建立阶段性康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