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可通过暂时性改变角膜曲率、延缓近视进展、改善日间裸眼视力等方式控制近视发展,但无法根治近视。其作用机制与角膜压平效应、周边离焦原理、泪液层动态分布等因素相关。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角膜塑形镜采用逆几何设计,夜间佩戴时通过机械压力使角膜中央区暂时变平,降低屈光力。镜片周边区产生周边离焦信号,抑制眼轴过度增长。这种物理性塑形效果可维持12-48小时,需持续佩戴保持效果。
适用于8岁以上、近视度数100-600度、角膜曲率39-46D的青少年。需排除干眼症、角膜异常等禁忌症。对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效果显著,年近视增长可减缓30-60%,但对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控制有限。
作为光学矫正手段,其治疗效果具有可逆性和依赖性。停戴后角膜逐渐恢复原状,近视度数会回退。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下平均延缓眼轴增长0.2mm/年,需配合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等综合干预。
需严格遵循每日佩戴6-10小时、定期更换镜片1-1.5年的护理要求。使用期间需配合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定期角膜地形图检查。不当使用可能引发角膜点染、微生物感染等并发症。
控制近视可选择框架离焦眼镜、多焦点软镜等光学手段,或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18岁后考虑激光手术全飞秒SMILE、准分子LASIK,但手术不改变眼轴长度,对病理性近视风险无改善作用。
建议每日保证2小时户外阳光暴露,减少连续近距离用眼。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胡萝卜、蓝莓、D深海鱼、蛋黄及钙质牛奶、奶酪。需每3个月复查眼轴和屈光度,综合评估防控效果。出现眼红、畏光等不适需立即停戴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