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乙肝患者自愈可能性较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定期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控制病情。乙肝病毒感染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接触、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变异、合并其他肝病等因素引起。
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乙肝病毒DNA载量,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治疗期间需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老年患者免疫功能普遍衰退,可考虑胸腺肽α1等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适度锻炼如太极拳、快走有助于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合并肝硬化患者需定期检查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早期发现肝癌病变。
每6个月需进行肝脏弹性检测评估纤维化程度,肝硬化患者缩短至3个月。监测项目包括肝功能、HBV-DNA、腹部超声、血常规等。出现乏力、腹胀、牙龈出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警惕肝衰竭风险。
严格禁酒避免加重肝损伤,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2-1.5g/kg体重。推荐食用深海鱼、鸡胸肉、豆腐等高蛋白食物,搭配菠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诱发肝病活动。
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需预防性服用普萘洛尔降低出血风险。出现腹水时限制钠盐摄入,配合螺内酯等利尿剂治疗。肝性脑病患者需控制动物蛋白摄入,口服乳果糖减少氨吸收。
60岁以上乙肝患者应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每季度复查肝脏相关指标。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原则,适量食用燕麦、藜麦等全谷物。运动选择八段锦、游泳等中低强度项目,每周累计150分钟。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出现明显食欲减退或皮肤黄染需及时肝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