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与牙龈处出现缝隙可能由牙龈萎缩、牙周炎、牙齿排列不齐、不良修复体刺激、刷牙方式不当等因素引起。
1、牙龈萎缩
牙龈组织向根方退缩导致牙根暴露,常见于长期用力横刷牙或牙周疾病患者。牙龈萎缩后牙颈部失去软组织保护,易形成楔状缺损。日常应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避免机械性刺激。牙周炎引起的萎缩需进行龈下刮治等专业治疗。
2、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龈退缩,形成病理性牙周袋。患者常伴有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治疗需通过洁治术清除菌斑结石,严重者需配合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药物。未及时控制可能造成牙齿松动脱落。
3、牙齿排列不齐
错颌畸形导致个别牙齿唇颊侧移位,使局部牙龈长期受到异常咬合力。正畸治疗可改善牙齿排列,但矫正过程中需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对于已形成的牙龈缝隙,可通过树脂充填或贴面修复改善美观。
4、不良修复体
边缘不密合的烤瓷冠或活动义齿会持续摩擦牙龈边缘。修复体边缘应位于龈下0.5-1毫米,形态需与牙体自然过渡。发现修复体问题应及时调改或重新制作,避免长期刺激导致不可逆的牙龈退缩。
5、刷牙方式不当
横向拉锯式刷牙会磨损牙颈部,尤其是使用硬毛牙刷时更为明显。建议选择小头软毛牙刷,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进行短距离颤动清洁。已形成的楔状缺损需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等材料进行充填治疗。
保持每日两次有效刷牙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出现牙龈出血、冷热敏感等症状应及时就诊。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吸烟者应戒烟以降低牙周疾病风险。孕期女性更需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妊娠期牙龈炎加重牙龈退缩。对于已形成的牙龈缝隙,早期干预可有效阻止病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