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埋伏牙是指牙齿未能正常萌出而滞留在颌骨内的现象,多发生于恒牙列,常见于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埋伏牙可能由遗传因素、乳牙滞留、牙槽骨发育异常、颌骨空间不足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遗传因素:
埋伏牙具有家族聚集倾向,若父母存在牙齿萌出异常史,子女发生率可能增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牙胚发育方向或颌骨生长模式,导致牙齿无法按正常路径萌出。对于此类情况需定期进行口腔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通过正畸牵引辅助萌出。
2、乳牙滞留:
乳牙未按时脱落会占据恒牙萌出空间,常见于乳尖牙滞留导致恒尖牙埋伏。乳牙牙根吸收不全或粘连均可引发该现象。临床需及时拔除滞留乳牙,为恒牙创造萌出通道,若恒牙仍无法自行萌出则需手术开窗联合正畸治疗。
3、牙槽骨异常:
颌骨发育不良或局部骨密度过高可能阻碍牙齿萌出,常见于腭裂修复术后患者。骨性阻生可能导致牙齿倒置或水平埋伏。三维CT检查可明确阻生类型,轻度骨阻可通过骨皮质切开术促进萌出,严重者需手术暴露牙冠后牵引。
4、颌骨空间不足:
牙弓长度不足时易发生牙齿拥挤性埋伏,好发于小颌畸形或牙齿过大的儿童。临床表现为相邻牙齿倾斜、扭转或间隙异常。早期可通过序列拔牙或扩弓治疗创造空间,12岁后仍无法萌出者需手术干预。
5、全身性疾病:
佝偻病、成骨不全等代谢性骨病可能影响牙齿萌出动力,某些综合征如锁骨颅骨发育不全常伴多发性埋伏牙。这类情况需先控制原发病,再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制定个性化萌出方案。
对于儿童埋伏牙应每6个月进行全景片或CBCT监测,8-10岁是干预关键期。日常需加强钙质摄入如牛奶、奶酪,避免过硬食物防止乳牙早失。建议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洁邻面,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萌出异常。发现牙齿迟萌超过正常时间6个月以上,或出现乳牙滞留、邻牙移位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