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引起的水泡不建议自行弄破。水泡是皮肤对真菌感染的防御反应,刺破可能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水泡型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足底或趾间出现透明小水泡,伴随瘙痒或灼热感。完整的水泡能隔离外界细菌,疱液中含有抗体可抑制真菌扩散。若水泡过大影响行走,需在消毒条件下由医护人员用无菌针具穿刺引流,保留疱皮覆盖创面。自行撕破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入侵,引发红肿、化脓等并发症。
日常护理应保持足部干燥透气,选择吸汗性好的棉袜,避免穿胶鞋或塑料拖鞋。每天用40℃以下温水清洗后及时擦干,尤其注意趾缝部位。可外用联苯苄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膏,鞋袜需用紫外线或沸水消毒。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黄色脓液、皮肤溃烂,需就医进行细菌培养后针对性用药。
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增强皮肤屏障功能。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指甲剪等物品,公共浴室建议穿防水拖鞋。运动后及时更换潮湿鞋袜,足部多汗者可外用含明矾的爽身粉。若水泡反复发作超过两周或出现发热症状,需排查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