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可通过血清学检测、病毒DNA检测、肝功能检查、影像学评估、肝组织活检等方式诊断。该病通常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母婴垂直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检测血清中巨细胞病毒IgM和IgG抗体是初步筛查手段。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则反映既往感染或潜伏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单一抗体检测可能存在假阳性。
通过PCR技术检测血液或肝组织中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具有较高特异性。病毒载量超过1000拷贝/ml支持活动性感染诊断,该检查对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患者常出现ALT和AST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5-10倍,伴有胆红素轻度增高。肝功能异常程度与病毒复制活跃度相关,但缺乏特异性,需排除其他肝炎类型。
腹部超声可显示肝脾肿大、门静脉增宽等非特异性改变。CT或MRI可能发现肝内低密度灶,但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胆道梗阻或肝脏占位性病变。
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核内包涵体形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和肝小叶结构破坏。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操作,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时采用。
日常需监测体温变化,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出现持续乏力、黄疸加深需立即复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筛查病毒载量。孕妇产前需完善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新生儿疑似感染者需及时进行尿液病毒分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