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新生儿血液感染是怎么回事

2025-04-18

345次浏览

新生儿血液感染可能由母体感染垂直传播、分娩过程污染、皮肤黏膜屏障不完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静脉免疫球蛋白支持、生命体征监测、感染源清除、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功能主治:本品为局部外用抗生素,适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感染,例如:脓疱病,疖肿、毛囊炎等原发性皮肤感染及湿疹合并感染、溃疡合并感染,创伤合并感染等继发性皮肤感染。

用法用量:本品应外用,局部涂于患处。必要时,患处可用辅料包扎或敷盖,每日3次,5天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一疗程。

1、母体感染:妊娠期母体存在B族链球菌、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时,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这类感染需在分娩前对孕妇进行筛查,阳性者需接受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采集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并经验性使用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

2、分娩污染:产道内的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可能在分娩过程中侵入新生儿呼吸道或皮肤破损处。临床表现为出生后72小时内出现发热、喂养困难、呼吸急促。需立即进行腰椎穿刺排除脑膜炎,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头孢噻肟等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3、皮肤屏障缺陷:早产儿皮肤角质层发育不成熟,脐带残端未完全闭合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易侵入血流。护理时应每日用碘伏消毒脐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现脓疱疹时需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并监测C反应蛋白水平。

4、医源性因素: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超过7天、呼吸机使用等侵入性操作会增加感染风险。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与此相关,需每48小时更换导管敷料,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需拔除导管并送培养。严重粒细胞减少者可考虑输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5、免疫系统异常: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慢性肉芽肿病患儿易发生反复的念珠菌血症。这类患儿需定期检测中性粒细胞功能,长期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母乳喂养可提供分泌型IgA等保护性抗体,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建议添加乳铁蛋白制剂。

新生儿血液感染期间应维持每日110-120kcal/kg的热量摄入,首选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体温不稳定者需采用暖箱维持中性温度环境,监护仪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护理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儿前后用酒精擦手液消毒60秒。出现喂养不耐受、胆汁样呕吐等休克早期表现时,需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